为何我选择了东京大学。
以下皆为胡言乱语。
随着我拒绝了ETH的offer,我的研究生申请便最终落下了帷幕。
总计申请15校,拒2校(UCB,Harvard),半途放弃一校(Imperial College,他们面试来的实在太晚了),而剩余录取中相对出彩的有Stanford,JHU,Georgia Tech,ETH,UCL,东京大学。
结果最后我选择了东京。毫不意外的和家里人吵了快一个星期。
Standford毫无疑问是世界上相当多学生的梦校吧。然而抛开日渐恶化的政治环境与人尽皆知的H1B问题,我依旧没有特别想过在Stanford继续我的学业。一方面在真的出结果之前我都不太抱有自己能录的希望,另一方面则是很简单的在加州呆腻了。
加州很好。阳光沙滩和宜人的气候,想必我离开这里不用一个星期便会无比怀念La Jolla Shore的日落吧。但是倘若说要在这美妙的地方再呆6年或者10年,那又确实让我觉得无趣–至少缺乏新鲜感与激情。
那ETH呢?这所位于瑞士的高校培养出了爱因斯坦,冯诺依曼等超级大咖;无论是声誉,待遇,地理位置,都是一等一的选择,更是我高中以来一直的梦校。
可惜我是个懒狗。即使瑞士是欧洲非英语母语国家中英语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想要融入社区依旧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德语学习上–而且还是瑞士德语。加上传说中难度惊人的考试和及其内卷的欧洲就业环境,最终还是让我将她留在了”梦想中的学校”里。
不过这些都是学校的问题。如果按照相同的方法举例,东京的问题反而还要多得多–所以,说到底,选择东京,最终还是我自己的问题。
更简单来说,就是我是一条把开心过日子看的比远大的学术以及人生目标更重要的,毫无远虑的懒狗。比起下楼就能和世界前十的大咖聊研究心得,我更想下楼就能吃到FamilyMart的炸鸡。想去夏日祭,想看夜樱,想逛秋叶原,想在阳间一点的时间看vtuber。不想除了科研无事可做,不想好山好水好无聊,不想半夜吃冷冻披萨。
但是东京真的好吗?繁华的表象下,又有多少泡沫,又有多少抑郁的年轻人蜷缩在六叠间的公寓里?毫无疑问,我对东京的印象只是浮光掠影,而且旅游期间所见所感必然是经过记忆滤镜美化的产物。而苏黎世对我则是完全未知的世界–也许假如我真的在那里学习生活,我会发现我爱那里爱得无以复加。但是,即便我似乎理解了记忆不可靠这一点,我却依旧不能抵挡这美好记忆的诱惑。明明讨厌一成不变的无聊生活,却又缺乏向完全未知领域进发的勇气,真是可悲。
从以逃避高考为理由选择出国,到想看航母所以选择UC San Diego,再到想逛秋叶原所以选择东京大学。十分可笑地,自己人生中重大的决定仿佛都是由十分任性的,细枝末节的原因所推动。明明有着更加广阔的道路可走,却一意孤行地向着平凡无奇的人生一路狂奔。作为现在任性的代价,也许20年后,我也只能在东京狭小的出租屋里过着现在的我最讨厌的无聊日子吧。
但是,比起遥远而飘渺的未来,我依旧想要抓住眼前所见的,微小的幸福–哪怕那只是一瞬的幻影。
当我走过山川与河海,却仍只愿囿于厨房与夜。